棲地營造
再現螢光
大安森林公園現址曾有黃緣螢存在紀錄,但長期開發過程中棲地已完全消失。自2014年起由楊平世教授、吳加雄博士、潘一如設計師等人組成團隊,從環境評估、資源調查、棲地營造、採種飼養及野放幼蟲;2015年開始進行復育,2016年已成功復育黃緣螢。自此之後,每年4、5月便在公園內推展賞螢及環境教育活動。
歡螢光臨
棲地營造
螢火蟲適生棲地的條件嚴謹,除良好的活水及適宜的溼度環境外,水池與植被的受光與遮光條件必須得宜,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生態池共有3區,於2015、2016年相繼年完成。
踩泥活動
踩泥活動
營造生態池時須以生態工法完成棲地重建,同時設置雨撲滿收集雨水回收再利用,並在水域周邊種植多層次台灣原生植物,以提供成蟲棲息;水中則放養螺類提供幼蟲食用,並栽植原生水生植物,以吸引各類小昆蟲或小動物前來覓食或棲息。
野地放閃
回歸自然
螢火蟲幼蟲野放前,除了棲地營造妥當之外,還要放養田螺、川蜷。水生螢火蟲幼蟲為肉食性,以水中螺貝類及蝌蚪為食,老熟幼蟲則在土岸邊化蛹。
螢向幸福
攜手保育
為了讓都市中的螢火蟲,能在較低光害中繼續生存,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台北市政府合作下,委託億光電子創造出全球第一座590奈米的螢火蟲燈,成功採用琥珀色光的路燈設計,為的就是要讓螢火蟲能不受干擾,可以安心棲息繁衍。
2016年起,基金會即開始在公園推廣賞螢活動。
全球首創
螢火蟲燈
賞螢活動
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億光文化基金會合作舉辦「螢火蟲之歌」詞曲徵選比賽,作為螢火蟲年會主題曲,希望呈現臺灣故鄉情,將希望、關懷、感動與快樂傳遞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。